30家车企新能源资质恐遭叫停
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散乱的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开始清理企业的生产资质。9月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30家企业名单上报工信部。工信部将予以公示并核查,未通过核查的车企将被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活动。业内人士认为,占产销总量只有3%的新能源汽车分散在200多家汽车企业,此次工信部或将重新核查30家企业的生产资质,无疑为国内梳理生产资质、整治散乱的局面打响了第一枪。
30家车企一年未生产
《通知》显示,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工信部对于2017年7月1日前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了梳理,共有30家企业,包含华晨汽车、广汽本田、长安标致雪铁龙、重庆长安铃木、普天新能源汽车等。从公告中可以看出,名单中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30家汽车企业,在一年及以上的时间内没有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
《规定》第二十三条显示,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要经过工信部核查,若未通过,工信部应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活动。
在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上述车企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并非没有产品,而是在研发中落后于新的产品标准,迟迟未能进入产品目录,导致生产的脱节。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华晨汽车产品时发现,华晨汽车此前曾生产过金杯大海狮纯电动车和中华HEV等车型,并在沈阳等地销售过。近年来,华晨在新能源领域的步伐停滞下来。一位接近华晨企业人士透露,华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采取自主研发,包括电机、电池等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都是由内部团队研发。但是,近两年内,华晨企业都在忙于内部整合,将金杯品牌与雷诺合资,仅保留中华品牌,同时研发部门将大量资金用于中华V6、V7的研发,导致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很少,错失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机会。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通知》中涉及的30家车企,通过公示,请社会各界监督,如有异议,可以在公示期内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在搜集反馈信息并将最终名单上报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后,或将有部分汽车企业被取消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
新标准促企业加快研发
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许多汽车企业在最初制度还不完善时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但“占坑”后,一些企业并未积极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而是将“底牌”藏在手中。
据了解,近年来工信部按照新补贴政策中的技术指标,对已列入前期目录的车型进行了审查和筛选。按照旧政策标准发布的2017年第1-12批及2018年第1-4批《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旧目录”)被废止,而上述16批目录涉及的3716个车型只有1977个车型进入今年的新目录,有1739个车型被淘汰。崔东树表示,2017年废止了2016年的旧目录,而新标准出台后,2018年又有新目录出台。因此,企业的车型没有进入目录,无法继续生存,停产也在意料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初,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宣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双积分管理平台”)已经上线,乘用车企业双积分交易正式启动。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双积分交易将成为弥补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补贴方面逐年退坡,甚至停止所带来的利润“亏空”,以及缓解成本压力的重要解决办法。而上述30家企业一旦生存资质被取消,也意味着将失去新能源汽车积分,不得不采取购买积分而填补空缺。
行业散乱或将进入整合期
事实上,工信部此次整治新能源汽车拟取消部分生产企业的生产资质,无疑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散乱有关。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曾表示:“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从产业来看比较分散,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少明星车型和国际高端品牌。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在世界领先,但新能源汽车却分散在200多家汽车企业。”
资料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三年产销量全球第一,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总量超过180万辆。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将产生40%-50%的增速,全年新能源车销量或将超过100万辆。然而,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相当严重。2015-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200个,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获取独立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有15家,双资质的纯电动汽车企业仅有7家。从今年起政策补贴逐渐退出,直至2020年全部退出。这也意味着,留给车企的窗口期不多了。另一方面,目前在等待资质的企业有200多家,在排队过程中这些企业仍要保证资金与人力投入。
崔东树表示,面对新能源产量过剩,适时的清理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环境。而腾出来的生产资质,也将给后来者留下了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