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能源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纪实

时间:2018-09-27 来源:今日头条周志彬摄影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纪实

推进无人值守站建设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纪实

调整优化组织架构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纪实

维护升级管理系统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纪实

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开发管理的安塞油田,所辖14个作业区共有各类站点370余座,随着油田持续稳产带来地面设施的增多,让本就负重前行的老油田生产运行矛盾凸显:一方面,庞大的生产规模带来劳动用工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散的生产区域使运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解决“矛盾之争”提高生产运行效率?如何摈弃“人海战术”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如何实施“瘦身计划”挖掘油田质量效益?这些都成为采油一厂不断推进油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智能油田的初衷。

  负重前行不如顺势而为——推进无人值守站建设

  “新增外输截断阀和电动三通阀,实现了流程自动切换;给泵房和站场内增加高清视频,实现了前端站点远程监控……”8月5日,采油一厂王南作业区王十五转中心站副站长王梦龙谈到无人值守站建设效果时,难掩心中喜悦。

  作为采油一厂先行先试的站点,实施无人值守站建设前的王十五转中心站共管理27个井场、235口油水井,如此规模在传统生产组织方式下,依靠“人海战术”已满足不了现代化油田的发展需求。

  “无人值守站不仅能从根本上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缓解劳动用工压力,同时能大大提升站点生产运行效率。”该厂数字化与科技信息中心主任王栋林说。自去年起,采油一厂以场站集中、工艺完善、安全环保风险低“三个优先”为建设原则,选取王窑、王南、杏河3个作业区开展无人值守示范区建设。实施过程中,结合地面流程改造,依托站控中心及SCADA系统,加大前端仪表和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了关键区域高清监控、参数集中监控、设备远程调控等七项功能,基本形成了“场站无人值守、区域集中管理、应急联动响应”的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这个厂已完成3个无人值守示范区71座站点、16座中心站的建设工作。按照整体规划,今年还将计划在张渠、杏北等5个作业区持续推进,工作量完成后无人值守站覆盖率将达到60%以上。

  追求家境不如夯实家底——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作为一名老采油工,早在几年前,郭忠学就不用天天坐着皮卡奔波数十公里巡井了。他所在的采油一厂侯南作业区,抽油机都装上了传感器,日常数据通过传感器发回作业区,极大地改善了像他一样的巡井工的工作环境。

  目前,通过完善硬件系统、优化网络链路、升级系统功能、推进SCADA系统及智能化探索,这个厂数字化建设已进入“优化完善、探索提升”阶段。A11(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开发作为近两年数字化应用重点内容之一,在开发过程中,该厂将原有生产技术类纸质版、电子版报表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完成了第一期站、作业区和厂级生产技术类报表模板99张,其中无人值守中心站报表18张,保证了数字化条件下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

  在此基础上,这个厂各采油作业区以数字化课堂为培训主阵地,依托外部技术人员协同数字化管理岗对视频流程图、客户端本地添加方法等内容进行培训,并以生产运行中易出现的常规性和普遍性问题为例,警示员工举一反三。

  如今,采油一厂数字化建设已完成13个作业区311座站点9597口油水井,数字化井站建设覆盖率94%,主力区块覆盖率达到100%。

  墨守成规不如化繁为简——优化劳动组织架构​

  2009年以来,采油一厂新建产能298万吨,油水井总数增加6106口,站点增加42座,如此增长规模,与之对应的是员工总量仅增加204人,“好马没能配好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采油一厂紧密结合生产管理实际,按照“流程管理整合管理单元、无人值守盘活人力资源、自动控制降低劳动强度、自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架构优化思路,在无人值守站建设的基础上,将油田“作业区(联合站)—增压站(注水站)—井组(岗位)”的劳动组织模式调整优化为“作业区—中心站/联合站(运行维护班)—无人值守站/井场”模式。

  采油一厂数字化与信息中心员工王欢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实施无人值守站建设的杏一转中心站为例,杏一转中心站由原来杏一转、杏二转两个基本生产单元整合而成,将两者管辖的杏二转橇、杏六增、杏七增等4座站改为无人值守站,实行集中监控,同时将之前2个应急班整合为1个运行维护班,通过劳动组织架构优化,盘活劳动用工4人。

  “无人值守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原有场站分散单站管理模式转变为集中管理模式,劳动组织架构不仅得到优化简化,用工紧张问题也迎刃而解。”采油一厂副厂长郭根升如是说。

  为了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采油一厂还积极推行“大工种”机制,强化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培养“采油工+一人多证特殊工种”的复合型操作员工,同时采取轮训、岗位互补等办法,持续提升管理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加强人才储备。

责任编辑:刘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