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群众搬迁到哪里 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
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礼县主动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的作用有效地覆盖到搬迁点,保证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脱贫”,提升了全县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
因地制宜、科学安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一是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工作。针对贫困群众久居深山、观念陈旧,故土难离、不想搬迁的现象,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反复进行说服教育,从做好党员、村干部和有代表性的老年人的思想工作入手,帮群众算帐、讲道理,一笔一笔地帮助群众算明白,一言一语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坚定搬迁意愿,变“要我搬”为“我要搬”。二是统筹规划好搬迁点安置点。县乡两级在做好动员工作的同时,统筹规划做好搬迁安置点相关工作,将搬迁安置房选址于乡镇、村委会驻地或公路沿线等基础设施等条件好的地方,并配套建设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协调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三是党员先搬示范带动。为确保搬得出,县上提前制定了搬迁计划,条件具备一处搬迁一处,全程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动员党员发挥带头作用,163名党员贫困户带头搬、带头拆,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化了周边群众,目前,所有搬迁群众都已搬进安置房。
建立组织、增强服务,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
一是因地制宜成立党组织。根据我县跨乡搬迁、跨村搬迁,多村重组杂居等不同实际,县委组织部指导有搬迁任务的乡镇党委,率先在7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组建党组织,建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18个。二是全面排摸掌握群众需求。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排摸,全面掌握群众的需求,下足“绣花”功夫,把每一个群众的需求搞清楚,力求各项工作做到一一对应,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尽快消除失地顾虑,加快实现村民向居民、居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实现稳定脱贫。三是搭建平台服务群众。依托搬迁点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整合村卫生室、金融网点、文化广场、村史馆等资源,配套开设便民超市、菜篮子超市,逐步建立了覆盖乡村组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并全面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少出村,绝大部分事项“最多跑一次”。
创新管理、精准对接,确保贫困群众“有事干”。
一是加强管理营造和谐氛围。乡镇构建起“党委领导、村支部负责、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实行“一网两线”管理。“一网”,即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搬迁点作为属地村农村社区,采取从乡镇派人、驻村帮扶队抽人、村“两委”选人、搬迁户中推人的方式组建搬迁点农村社区“两委”班子,负责日常管理;以10户为单元划分单元格,并推选1名网格长(建立党组织的7个搬迁点700多户搬迁户共划分62个网格),形成“社区—网格—户长”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两线”,即线上线下双线管理。组建便民微信群,将所有搬迁群众纳入到群里,方便组织与群众双向沟通,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做到在线上了解民情、掌握诉求,在线下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搬迁点社区干部坐班值班,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群众满意度,营造和谐安定的氛围。“一网两线”管理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认真分析打牢就业基础。根据建立的台账,逐户逐人进行分析,掌握清楚哪些人属于能人大户,自己能够就业致富;哪些人缺乏技能,需要培训后再上岗;哪些人属于无劳力、无技能、无文化的“三无”人员等等,精准掌握搬迁户的能力状况和就业特点,同时摸清辖区内各种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用工情况,为分批分层安置就业打好基础。三是精准对接实现稳定就业。县乡村有关部门和党组织及时关注用工信息,组织有能力、有劳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外出务工;协调举办烹饪、拉面、建筑、种养植等各类培训班4期,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协调辖区内企业和合作社尽可能吸纳搬迁户就业,对“三无”人员开设公益性岗位进行就业兜底。
多措并举、拓展就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
为了让搬迁居民切实能就业、有事干,县、乡、村(农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六项措施”开展带贫。一是能人大户带贫。永兴镇推行村对村帮富带富,户联户结对的帮贫模式,由永兴村党总支部协调,建立永兴村电商企业和果库带头人帮带搬迁户,目前能人大户结对帮扶带贫16户52人。二是合作社带贫。注重发挥“头雁”作用,依托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苹果销售等致富项目,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带贫模式,吸纳搬迁户在合作社务工,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目前,全县7个安置点的14个合作社解决搬迁户就业200余人。三是“扶贫车间”带贫。由县委、县政府出面协调引进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目前,已在全杜村、永兴村、赵坪村、徐李村、巩河村搬迁点配套建设“鑫桥服饰”制衣扶贫车间,共解决了搬迁户320多人就业;水沟村易地搬迁点配套扶贫车间正在建设,建成后预计能解决60人的就业问题。四是企业(工程队)带贫。由罗坝镇党委、政府出面协调,联系紫金矿业公司吸纳徐李、巩河两村搬迁户40多人到企业工作。永兴村党总支联系果业合作社、建筑队,吸纳搬迁户11户就业务工。五是劳务输转带贫。搬迁点党组织积极联系新疆、青岛等地的企业,通过点对点服务、开通专列等方式,劳务输转2000多搬迁群众,成功实现了异地就业问题,真正做到“搬新家”与“能就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六是公益性岗位带贫。结合搬迁群众中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文化程度低等实际,罗坝镇为徐李、巩河两村搬迁点设置公益性岗位28个,永兴镇为水沟村搬迁群众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11个。
供稿:张臻
责任编辑:
热门推荐